车用尿素溶液(柴油机尾气处理液,DEF)的生产工艺以 “高纯度、低杂质” 为核心目标,需严格遵循国际标准(如 ISO 22241)和国内标准(GB 29518-2013),确保最终产品能适配柴油车 SCR(选择性催化还原)系统。

一、核心生产工艺步骤
1. 原料预处理工艺
尿素原料提纯
原料为高纯度尿素颗粒(纯度≥99.5%,符合 GB 29518 标准),需通过以下预处理去除杂质:
振动筛分:用 100-200 目筛网过滤尿素颗粒中的结块、粉尘及机械杂质,避免堵塞后续管道或搅拌设备。
磁选除铁:通过磁选装置吸附尿素颗粒中可能混入的铁屑等金属杂质(金属离子会污染 SCR 系统催化剂)。
去离子水制备
车用尿素对水质要求极高(电导率≤10 μS/cm,无钙、镁、钾、钠等金属离子),需经多级净化工艺:
预处理:
石英砂过滤:去除水中泥沙、悬浮物等大颗粒杂质;
活性炭过滤:吸附有机物、余氯、异味等,避免影响尿素稳定性;
软化树脂过滤:交换去除钙、镁离子(硬水会导致结垢,污染溶液)。
深度净化:
反渗透(RO):通过高压膜分离技术去除 99% 以上的离子、微生物和胶体;
EDI(连续电除盐):在电场作用下进一步去除残留离子,最终产出电导率≤5 μS/cm 的超纯去离子水。
2. 混合溶解工艺
将预处理后的尿素与去离子水按32.5%:67.5% 的精确比例混合,核心是确保溶解均匀、无局部过热(避免尿素分解为缩二脲或氨):
温控溶解:去离子水注入 316L 不锈钢搅拌罐后,加热至 40-60℃(加速溶解,温度过高会导致尿素分解);
分步投料:按比例分批次投入尿素颗粒,避免一次性投料导致局部浓度过高、溶解不完全;
搅拌控制:采用锚式或桨式搅拌器(转速 50-100r/min),避免高速搅拌卷入空气产生气泡(气泡可能携带杂质),搅拌至尿素完全溶解(通常需 30-60 分钟)。
3. 提纯与精滤工艺
去除溶解过程中产生的微量杂质、微生物及可能的结晶颗粒,确保溶液洁净度:
粗滤:通过 5μm 滤芯过滤大颗粒杂质(如未完全溶解的尿素结晶);
精滤:采用 1μm 折叠滤芯进一步过滤胶体、细小颗粒物;
超滤(UF):0.1-0.01μm 孔径的超滤膜去除微生物(如细菌、霉菌)和大分子有机物(避免 SCR 系统喷嘴堵塞);
离子交换(可选):对高要求产品,通过混合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残留金属离子,确保溶液中钠离子≤0.5ppm、铁离子≤0.2ppm。
4. 灌装与储存工艺
成品需在洁净环境中储存和灌装,避免二次污染:
成品储存:采用密封、避光的 316L 不锈钢储罐(避免光照导致尿素分解),储罐内置低速搅拌器(5-10r/min)防止静置时浓度分层,储存温度控制在 5-30℃(低于 - 11℃会结冰,高于 35℃易分解);
无菌灌装:灌装前对容器(桶、罐)进行去离子水冲洗和吹干,通过全自动灌装机(配备防尘罩)定量灌装,灌装后立即密封(防止空气中的灰尘、二氧化碳进入导致溶液变质)。
二、关键辅助控制工艺
1. 在线监测与质控
浓度监测:通过在线密度计(20℃时密度需在 1.087-1.093g/cm³)或折光仪(折射率 1.3814-1.3843)实时监控浓度,偏差超过 ±0.5% 时自动调整尿素或水量;
纯度监测:在线电导率仪监测溶液电导率(需≤15 μS/cm),定期取样检测缩二脲含量(≤0.3%)、甲醛含量(≤5mg/kg)等指标;
自动化控制:通过 PLC 系统联动各环节设备,实时调节温度、搅拌转速、流量等参数,异常时自动报警(如浓度超标、水质不达标)。
2. 清洁与消毒工艺
设备和管道需定期清洁,避免残留杂质污染下一批次产品:
CIP(原位清洗):用去离子水冲洗管道和储罐后,用 0.5% 的柠檬酸溶液循环清洗(去除可能的金属氧化物),最后用超纯水洗至中性;
无菌维护:灌装区域保持洁净(建议达到十万级洁净度),设备表面定期用 75% 酒精消毒,避免微生物滋生。